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俄中要闻

中国富裕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现状调查

2020-08-21 22:46:2718452
内容摘要: 前言: 整体而言,中国富裕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,他们这一代人“先苦后甜”的人生经历,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较强。因为儿孙大多处于事业和学业阶段,节奏快、压力大、普遍追求成功与财富积累的价值观,使得他们与老人的亲情互动数量和质量均不足,劭粘怖先硕源巳萑潭...
      前言:
        整体而言,中国富裕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,他,这一代人“先苦后甜”的人生经历,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较强。因为儿孙大多处于事业和学业阶段,节奏快、压力大、普遍追求成功与财富积累的价值观,使得他们与老人的亲情互动数量和质量均不足,但空巢老人对此容忍度较高。因为望子成龙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,能,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满足感的,是儿女事业的成功,而不是日常的陪伴。

       作者:浙江杭州 杨正茂
       中国最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,从1978年到2018a,4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.5%(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为2.9%),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495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超过13.9万亿美元,增长90倍。中国GDP全球排名从第11位,2010年就跃升到全球第二。40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多人,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70%以上。
       在如此大规模快速度的经济增长过程中,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在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、以及户籍制度约束的背景下,因为社会身份的变化和就业机会的分布不均,导致中国长期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。伴随人口流动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家庭内部人口的空间性分离现象——包括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两大群体。
         调研地区基本情况:
       本次社会实践聚焦浙江农村空巢老人群体,调研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结构和老年人精神生活。浙江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省份。2018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02元,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(区)第一。1997年,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;2002年,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乡镇;2005年,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;2015年,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。按地级市排序的中国农民人均收入排行榜的前五位的地区,清一色在浙江省。
       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,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,但走遍天下创业的浙商很多。外出经商者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,他们的子女一般随父母在创业地共同生活;但外出经商创业者的父母,也就是老年人因为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原l,往往仍然在农村老家居住。所以富裕农村地区的家庭人口空间性分离,主要是与子女分居的空巢老人。本文调研的农村空巢老人的标准:60周岁以上;有成年子女;他们的居住地离开子女的工作生活城市较远,子女一般在县城以上(含地级市、省城、首都以及国外)城市就业或创业生活l平时不与父母亲共同生活,他们平均每月回老家探望父母的时间在3天以下。
空巢老人家庭和精神生活总体情况:
       我们在浙p杭州、绍兴、丽水等地的乡镇农村,调研了三十多户符合上述标准的农村空巢老人家庭。其中80岁以上的10人,70-79岁的24人,60-69岁的15人。在受访对象中有11位配偶已经去世,其余均夫妻双方健在。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的永昌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,户籍人口3200多人,外出就业p业人员较少;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延安村,原籍在本村的在外人员较多;丽水市莲都区的雅溪镇莲房村,该村户籍人口大约1650人,但常住村民不到500人,其中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,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在外地外省创业。
 

 
       空巢老人物质生活保障水平较好满意度较高
       调研中发现,富裕地区农村老人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满意度较高。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,而且这一代人普遍具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,只要体力允许,很多老人还自己种植蔬菜瓜果,减少了生活开支。
其次,浙江农村的社保养老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。2012年开始,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“全民养老”的省份,社会保险养老几乎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。最让人害怕的生病住院,医疗费用70%以上可以报销,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民因病致贫的风险。
       最关键的是,这一代中国农民青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,同时也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n。即使生活质量不算很高,但他们特别容易满足。
       丽水市莲都区莲房村92岁的老人周则连,老伴85岁。夫妻俩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儿子分别在丽水市区和云和县城公家单位工作,也都已经退休,女儿嫁在外地,孙辈五人。儿女平时都不太回来,也没有给父母固定的财务支持。平时主要靠国家每人每月255元的养老金,吃饭一日三餐都在村里的居家养老食堂。众多儿孙中有一个43岁的孙子,在江苏常州经营一家超市,虽然路途遥远,但这个孙子还是经常回来探望爷爷奶奶。虽然看起来生活并不宽裕,这么高龄日常生活也缺乏家人照料,但言谈间老人并无怨言。
       空巢老人与儿孙之间互动较少,但长辈容忍度较高
       我们此次调研访谈的农村空巢老人,他们的子女大多数都没有退休,而且基本上属于“上有老下有小”自己又忙于工作事业的阶段,工作压力和责任较重,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的频度较低。
       丽水莲房村74岁的周志文,老伴四年前已经去世。周志文老人早年在东北和江苏从事香菇种植行业,有一次操作不慎右眼受伤失明,回到老家休养。虽然已经74岁,但老周自认为身体还不错。平时一个人在家太无聊,跳舞他也不会,打牌打麻将要输钱吃不消。所以自己家的菜园和承包田都没有荒废,我们去访谈他的候,刚刚在一个开发商的水稻田里做了20多天。他说不多动动身体更不好。
       老周唯一的女儿今年32岁,在丽水市中医院工作,平时工作比较忙,还没有结婚成家。尽管路途不算远,平时回到莲房老家的时候不太多,一个月能够回来两次算很多了。老周很理解女儿,自己也很少去城里看望女儿,尽量不去打扰她。女儿工作做好一点,钱多赚一点,早点结婚成家,就是他最大的愿望。但老周不否认,心底里面还是希望女儿多回来看看他这个独居的老爸。
 

 
       中国a村空巢老人精神寄托的特殊性
        根据访谈汇总资料,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空巢老人对“(自己的)生活水平、(与儿孙间的)亲情互动、(如何看待)子孙的成功”这三个问题的o意度和关注度呈现明显的差异——空巢老人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“生活水平、亲情互动和子孙成功”;而他们最关注的是“子孙成功”,最不关注的则是自己的“生活水平”。中国父母“无我”的特征在空巢老人身上也表现的很典型。
       因为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,中国农村老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,更多来自于儿女的成长,而不是日常的陪伴。我们在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永昌村的受访对象村民陈贤根,他的儿子是清华大学的教授;在上虞区谢塘镇延安村的受访p象陆吉生,他的儿子是知名企业绿城集团的高管。两对老夫妻都是满满的自豪感。对他们来说,儿子有出息,比一天到晚守在家里,让他们开心多了。当然,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回家来,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。
       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具备搬到城里与儿女同住的条件,很多农村老年人也不愿意。现在一些富裕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,已经不亚于城市,经济社会发展后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。他们觉得住在农村更自由自在,更习惯原来的生活方式。
       富阳区永昌村的厉生兰,儿女在杭州住房宽敞,多次请父母住到城里,但每次住不了几天,就想“逃回”到乡下。几次之后,儿女们也就不再勉强。可以说,大多数农村老人除了为儿女带小孩时愿意,或者说无6住到城里儿女家里。平时更希望“空巢”在农村。
       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现状综述
       富裕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总体较高,客观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,农村社会保障、养老、医疗、文化娱乐等民生设施改善。主观原因也非常重要:这些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,基本上出生于1949年前后,他t的青少年时代,终日劳作、缺衣少食,生活拮据是他们的深刻记忆,一直到中年时,还要常年从事各种体力劳动,操心儿女的成长,顾虑晚年时儿女能否供养?
       但到了晚年,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:基本上不用从事农业体力劳动,从小习惯的一年三季农作物(两季水稻加冬季的油菜或小麦),变成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,而且还是机械化收割,基本告别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农民生活;也不用缴纳农业税;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待遇:每月有养老金,看病医疗有报销这对于祖祖辈辈习惯了“国家不管”的农民来说,具有强烈的获得感和较高的满意度。
       中国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甚至牺牲精神在全世界最为突出。在中国父母看来,为儿女的学习、成长、家庭乃至第三代的付出,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使命。只要儿女需要,他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无怨无悔不求回报。尽管内心很希望儿女“常回家看看”,但他们有极高的容忍度。儿女工作顺利,生活幸福,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。偶尔回来一趟,就会让他们期待或高兴很久。从现状来看,儿女包说谌代与空巢老人的亲情互动无论数量和质量整体不够。一方面是主观上对父母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,此外,节奏快、压力大、普遍追求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等客观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。
       解决措施:
       子女给空巢老人多一些精神赡养
       在农村老人生活保障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,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精神赡养非常重要。哪怕做不到每个月或每星期回家看望老人,但可以多打电话,最好是视频通话。或者带父母出去旅游,带父母与亲戚朋友聚会吃饭。精神上的关心和抚慰,是m何物质用品代替不了的。
       培养下一代的孝老爱亲的好习惯
       现在的社会单元普遍都是小家庭,几代同堂的景况不再。“含饴弄孙”是祖辈的天伦之乐,但现在孙辈上学后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通常不生活在一起。这个对于老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空缺,也不利于培养小孩敬老的习惯。多带;子辈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,既能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,也有助于培养小孩孝老爱亲的美德。同时因为祖辈在农村,乡村生活环境对丰富小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好处。
       鼓励探索亲情假期制度
       国家有关部门、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司单位,可以尝试推出亲情假。引导、鼓励单位年轻人“常回家i看”,或者给以某些调休或请假的便利优惠,或者作为福利奖励,政府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措施,共同弘扬孝老爱亲的社会美德。

   相关评论
俄中传媒资讯网联系QQ:1076840696  微信feiyankeji0323  京ICP备10004829号-1